最新消息
歷史悠遊
昌黎神明
能工巧匠
大廟文化
聯絡方式
創建於民國17年,民國36年重修,民國58年改建為(崇隆宮)未辦理寺廟名稱變更。民國92年地方社團籌辦「社區總動員、迎接王科年」及遶境平安法會,同年辦理「王科年-社區文藝季」,並且舉辦三山國王信仰研討會,奠基崇蘭地方公廟的文化底蘊。 民國101年迎合地方民意組織昌黎殿重建委員會,並以「文化建廟」為理念,邀請文化部登錄匠師合組團隊,進行重建記錄及數位典藏,企圖為傳統寺廟建築建立清晰的當代思維與品牌印象。
昌 黎 故 事
民國99年昌黎殿管理委員會召開信徒大會,決議新建「具有文化氣質的地方公廟」,進行昌黎殿建築裝飾藝術及空間意涵的規劃。仝年從寺廟設計到廟貌示意圖,皆以傳藝匠師的角度思考,建築師、設計師、結構技師及消防設備師則以專業協助。社區志工幫忙廟務運作及環境維護。寺廟新建期間,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協助提報登錄5位國家傳藝匠師,並以產學合作辦理昌黎殿數位導覽系統及網站建置,接續於民國105年昌黎殿登錄為文化部地方文化館,展現其推展「大廟文化」的風範。
大 廟 文 化
日治時期街庄改制後,原有的庄(村落),經過整併變成新設「街庄」下的「大字」,陸續設立 庄頭廟。地方公廟曾是阿公阿嬤的「公茨」、「學堂」,更是守護人心的信仰中心!隨著地方善信大德逐步老化及凋零,加上地方菁英及知識份子的冷漠,而落入少眾祭祀或後繼無力的窘境。近年來,因為國家公園法與環保相關法令、材料、…及人工成本等因素,造成閩南式建築裝飾技藝的斷層與流失。庄頭廟埕文化活動及遶境活動的通俗化,帶動次流行文化的盛行,亦吸引地方幫派及組織跨區擴大參與寺廟神明會活動,未受地方政府輔導之私設神壇如雨後春筍般的倍增。
當 代 省 思
三山國王肇跡於隋,顯靈於唐,受封於宋。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才將劉張之亂平息,遂封其為三山國王。南宋末年元兵渡江之後,末代皇帝趙昺(宋懷宗)在眾軍護衛下逃到廣東潮州,前有大河,後有追兵,正在眾人無計可施之際,忽然天降神兵,三員大將率領萬名兵士來救。兩軍交壘,金鼓振天,數十回合後終於殺退元軍,保帝渡河。問其來由,才得知是閩粵交境之巾山、明山、獨山的「三山國王」。
王 爺 事 蹟
::神明簡介::
巾山國王
明山國王
獨山國王
觀世音菩薩
神農氏
註生娘娘
福德正神
保生大帝
文昌虎爺
清水祖師
木元帥
::匠師簡介::
交 趾 陶 匠 師
郭志郎
泥 塑 匠 師
( 神 尊 )
蘇文章
瓦 作 匠 師
顏麒民
蔡順仁
蔡隆西
蔡松柏
泥 塑 匠 師
廖東林
石 作 匠 師
木 作 匠 師
賴麒麟
羅春重
吳仕鏗
洪俊耀
張年昇
黃嘉宏
李文忠
廖再順
剪 粘 匠 師
彩 繪 匠 師
潘岳雄
吳杏雪
郭豐佐
許良進